
張煌言
張煌言(1620—1664年),字玄著,號蒼水,鄞縣(今浙江寧波)人,漢族,南明儒將、詩人,著名抗清英雄。崇禎時舉人,官至南明兵部尚書。后被俘,遭殺害,就義前,賦《絕命詩》一首。謚號忠烈。其詩文多是在戰斗生涯里寫成,質樸悲壯,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,有《張蒼水集》行世。張煌言與岳飛、于謙并稱“西湖三杰”。清國史館為其立傳,《明史》有傳。1776年(乾隆四十一年)追謚忠烈,入祀忠義祠,收入《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》。
生平
早年時期
1620年(明萬歷四十八年)七月八日,張煌言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,西元父張圭章,1624年(明天啟四年)舉人,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,官至刑部員外郎。母趙氏,于張煌言十二歲時病卒,故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長大。張煌言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,為人慷慨并且喜愛討論兵法之道。
1636年(明崇禎九年),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,并考察騎射,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,與他一起應試的人沒有不驚嘆的。
1642年(明崇禎十五年),張煌言考中舉人。當時,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,明朝的統治岌岌可危,于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材,張煌言雖考文
歷史評價
在南明歷史上,最杰出的政治家有兩位,一位是堵胤錫,另一位是張煌言。堵胤錫在永歷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、瞿式耜等人的排擠,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,終于赍志以歿;張煌言偏處浙江、福建海隅,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,空懷報國之志。歷史上常說“何代無才”,治世不能“借才于異代”,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。在史書上,人們習慣于把史可法、何騰蛟、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贊的政治家,其實,他們不過是二、三流的人物,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、張煌言相提并論。 (顧城評價)
“張蒼水的級別是南明兵部尚書,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部長,他不像岳飛,祭禮是不能按皇家規格來辦,不能戴黃巾,
主要成就
擁立南明
1645年(清順治二年、明弘光元年)之后,張煌言先是跟錢肅樂率領義軍,馳騁寧紹,轉戰浙東打擊清軍。以后又與鄭成功所率的軍隊在天臺會師。魯王到達紹興,開始主持浙東反清事宜,26歲的張煌言以賜進士出身的身份,先后任翰林院編修、兵科給事中等職。
此時,福建的鄭氏地方勢力也奉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另一個小朝廷,建號“隆武”。于是,在東南沿海便有了兩個并立的小朝廷,這就決定了抗清力量無法統一、合作,反形成互相牽制、抵消的局面。
三入長江
1647年(清順治四年、明永歷元年)四月,任職左都御史的張煌言奉魯王命監張名振
家族成員
父母
父親:張圭章
母親:趙氏
妻子
董氏,死于獄中。
兒子
張萬祺,于鎮江遇害。
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。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紀念場所
墓碑
張煌言墓位于西湖南岸、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,在南屏山荔枝峰下,與章太炎墓毗鄰。墓用磚砌成園形,墓碑文“故明勤蒼水張公墓”。墓兩側分別為與他同時被捕殉難的揚冠玉和羅子木墓。墓左前方還有張蒼水祠。祠堂是一座白墻黑瓦的仿明建筑,正廳有張蒼水先生像,高三米,四壁墻上掛有八幅壁畫,追述了張蒼水從少年到就義的悲壯一生。
張煌言于明永歷十八年(1664年)在南田懸岙島(今象山縣)被捕,同年九月初七遇害于杭州弼教坊,遺體收于今址。墓建成后屢經修繕,于1966年底毀,1983年按1920年重修時舊貌修復。墓坐南朝北,三墓成品字形布列,張煌言墓居中,西側為參軍羅子
楊士奇(1366~1444),明代大臣、學者,名寓,字士奇,以字行,號東里,謚文貞,漢族,江西泰和(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)人。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,兼兵部尚書,歷五朝,在內閣為輔臣四十余年,首輔二十一年。與楊榮、楊溥同輔政,并稱“三楊”,因其居地所處,時人稱之為“西楊”?!叭龡睢敝?,楊士奇以“學行”見長,先后擔任《明太宗實錄》、《明仁宗實錄》、《明宣宗實錄》總裁。
劉秀(公元前5年—公元57年3月29日),東漢王朝開國皇帝,廟號“世祖”,謚號“光武皇帝”,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新莽末年,海內分崩,天下大亂,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。公元25年,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,于河北登基稱帝,為表劉氏重興之意,仍以“漢”為其國號,史稱“東漢”。
(約387—約421)南朝朱陳郡陽夏人,字宣遠。一曰名檐,字通遠。善為文,辭采豐美,與族叔混、族弟靈運俱有盛名。初為桓偉安西參軍。宋時,為中書侍郎,以其弟謝晦權遇日重,驚駭懼禍,乃自請降黜,為豫章太守。遇疾卒。
曾覿(音di迪)(1109-1180) 字純甫,汴京(今河南開封)人。紹興中,為建王內知客。孝宗受禪,以潛邸舊人,授權知閣門事。淳熙初,除開府儀同三司,加少保、醴泉觀使。趨奉宮廷,詞多應制之作。其詞語言婉麗,風格柔媚。代表作為《阮郎歸》、《水調歌頭》《西江月》《定風波》(長相思》、《采桑子》、《眼兒媚》、《憶秦娥》等,其中以《阮郎歸》一詞為最著名。
李斯(公元前284年—公元前208年),字通古,汝南上蔡(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)人 [1-2] 。秦朝著名政治家、文學家和書法家。參與制定法律,統一車軌、文字、度量衡制度。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,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。秦始皇死后,勾結內官趙高偽造遺詔,迫令公子扶蘇自殺,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,后為趙高所忌。秦二世二年(前208年),父子腰斬于咸陽,夷滅三族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