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詩文網

塞上秋風鼓角,城頭落日旌旗。

出自唐代元好問的《江月晃重山·初到嵩山時作

塞上秋風鼓角,城頭落日旌旗。少年鞍馬適相宜。從軍樂,莫問所從誰。
候騎才通薊北,先聲已動遼西。歸期猶及柳依依。春閨月,紅袖不須啼。

塞上秋風鼓角,城頭落日旌旗。少年鞍馬適相宜。從軍樂,莫問所從誰。
軍隊中的鼓聲、角聲在秋風中作響,城頭上的旗幟在夕陽的照耀下緩緩地飄動。 少年應當從軍,身跨戰馬,馳騁邊關。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,并不要在乎由誰來帶兵。

候騎才通薊北,先聲已動遼西。歸期猶及柳依依。春閨月,紅袖不須啼。
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,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。等打完仗,回到故鄉時,仍是楊柳依依的春天,時間不會太長。 征人連戰連勝,可以很快凱旋,閨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淚。

參考資料:

1、 (北宋)蘇軾等著,夏華等編譯.豪放詞 圖文版:萬卷出版公司,2012.01:第311頁
2、 劉筑琴編著.豪放詞三百首注析:三秦出版社,2003.8:第450頁
3、 姚奠中主編.元好問詞注析:山西古籍出版社,2001年08月第1版:第21頁

塞上秋風鼓角,城頭落日旌(jīng)旗。少年鞍(ān)馬適相宜。從軍樂,莫問所從誰。
嵩(sōng)山:古稱“中岳”,在河南省登封縣北。金宣宗興定三年(1218),元好問因避戰亂從三鄉(河南省宜陽三鄉鎮)移家登封嵩山。

候騎(jì)才通薊(jì)北,先聲已動遼西。歸期猶及柳依依。春閨(guī)月,紅袖(xiù)不須啼。
候騎:偵察的騎兵。薊北:薊州之北,漢唐塞北之地。遼西: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。春閨:春日的閨閣。紅袖:代指佳人。

參考資料:

1、 (北宋)蘇軾等著,夏華等編譯.豪放詞 圖文版:萬卷出版公司,2012.01:第311頁
2、 劉筑琴編著.豪放詞三百首注析:三秦出版社,2003.8:第450頁
3、 姚奠中主編.元好問詞注析:山西古籍出版社,2001年08月第1版:第21頁
塞上秋風鼓角,城頭落日旌旗。少年鞍馬適相宜。從軍樂,莫問所從誰。
候騎才通薊北,先聲已動遼西。歸期猶及柳依依。春閨月,紅袖不須啼。

  這是一首描寫從軍之樂的短歌。起首二句先寫邊塞的環境,邊塞之上,秋風蕭瑟,送來鼓角的悲鳴,城頭旌旗飄揚,落日沉沉,開篇先展示了一幅蒼涼悲壯的邊塞圖景,交代時間、地點并點明了軍旅生活,兩句呈現六種意象,組合成一個典型的塞上風光和軍營景象,作為人物的背景?!吧倌辍比?,推出主人公,一位瀟灑威武的少年,身跨戰馬,馳騁邊關,在詞人眼中,這熱血少年的颯爽英姿和這粗獷壯美的邊塞相輝相映,少年點綴了邊塞的雄闊,邊塞襯托了少年的英武。他們充滿了報國熱情,洋溢著青春的浪漫氣息,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,并不想知道由誰來帶兵。三句表現了少年戰士的愛國激情。

  下片極寫從軍之樂?!昂铗T”二句,清快跳脫,意謂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,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?!安拧焙汀耙选倍只ハ嗪魬?,表現了邊塞部隊威名遠揚,使敵人望風而逃的氣勢。緊接著他樂觀自信地說“歸期猶得柳依依”,打敗了敵人勝利凱旋,還趕得上楊柳依依的春天,還可欣賞春天的美景。從時間上照應上片“秋風”,秋天出征,春天凱旋,部隊的戰斗力之強顯而易見。最后以“春閨月,紅袖不須啼”作結。在春暖花開之時,那守在閨中的紅袖佳人盼回了丈夫,也就不必為思夫念遠而悲啼了。結尾一反從前閨婦思親的哀怨之情,充滿了勝利的喜悅與期盼。

  全詞襟懷開闊,意氣風發,自始至終洋溢著報國從軍,積極樂觀的豪邁之情,給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。

賞析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。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譯文及注釋

譯文
軍隊中的鼓聲、角聲在秋風中作響,城頭上的旗幟在夕陽的照耀下緩緩地飄動。 少年應當從軍,身跨戰馬,馳騁邊關。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,并不要在乎由誰來帶兵。
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,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。等打完仗,回到故鄉時,仍是楊柳依依的春天,時間不會太長。 征人連戰連勝,可以很快凱旋,閨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淚。

注釋
江月晃重山:詞牌名?!对~律》云:用《西江月》、《小重山》串合,故名《江月晃重山》。此詞每闕上三句為《西江月》體,下二句用《小重山》體。雙調五十四字,前后段各五句,三平韻。
嵩(sōng)山:古稱“中岳”,在河南

鑒賞

  這是一首描寫從軍之樂的短歌。起首二句先寫邊塞的環境,邊塞之上,秋風蕭瑟,送來鼓角的悲鳴,城頭旌旗飄揚,落日沉沉,開篇先展示了一幅蒼涼悲壯的邊塞圖景,交代時間、地點并點明了軍旅生活,兩句呈現六種意象,組合成一個典型的塞上風光和軍營景象,作為人物的背景?!吧倌辍比?,推出主人公,一位瀟灑威武的少年,身跨戰馬,馳騁邊關,在詞人眼中,這熱血少年的颯爽英姿和這粗獷壯美的邊塞相輝相映,少年點綴了邊塞的雄闊,邊塞襯托了少年的英武。他們充滿了報國熱情,洋溢著青春的浪漫氣息,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,并不想知道由誰來帶兵。三句表現了少年戰士的愛國激情。

  下片極寫從軍之樂?!昂铗T”

創作背景

  該詞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:一據龍德壽《元好問薩都剌集》這首詞是作者于貞祐丙子(1216)為避兵南渡之后而作。一據唐圭璋《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》金宣宗興定二年(1218),詞人在戰亂避難時從三鄉(今河南宜陽三鄉鎮)移家登封嵩山,此詞是初到時所作。

參考資料:

1、 龍德壽編選.元好問薩都剌集:鳳凰出版社,2011.12:第118頁
2、 唐圭璋.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:江蘇古籍出版社,1989年05月第1版:第146-147頁
元好問

元好問

元好(hào)問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號遺山,世稱遺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、歷史學家。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、文壇盟主,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,被尊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詩、文、詞、曲。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,其“喪亂詩”尤為有名;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,可與兩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雖傳世不多,但當時影響很大,有倡導之功。有《元遺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

猜您喜歡

人世幾回傷往事,山形依舊枕寒流。

唐代: 劉禹錫

王濬樓船下益州,金陵王氣黯然收。(王濬 一作:西晉)
千尋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
人世幾回傷往事,山形依舊枕寒流。
今逢四海為家日,故壘蕭蕭蘆荻秋。

更無花態度,全有雪精神。

宋代: 辛棄疾

老去惜花心已懶,愛梅猶繞江村。一枝先破玉溪春。更無花態度,全有雪精神。
剩向空山餐秀色,為渠著句清新。竹根流水帶溪云。醉中渾不記,歸路月黃昏。

三月正當三十日,占得,春光畢竟共春歸。

清代: 莊棫

為有書來與我期,便從蘭杜惹相思。昨夜蝶衣剛入夢,珍重,東風要到送春時。
三月正當三十日,占得,春光畢竟共春歸。只有成陰并結子,都是,而今但愿著花遲。

驚塞雁,起城烏,畫屏金鷓鴣。

唐代: 溫庭筠

柳絲長,春雨細,花外漏聲迢遞。驚塞雁,起城烏,畫屏金鷓鴣。
香霧薄,透簾幕,惆悵謝家池閣。紅燭背,繡簾垂,夢長君不知。

淡黃楊柳暗棲鴉。玉人和月摘梅花。

宋代: 賀鑄

樓角初銷一縷霞,淡黃楊柳暗棲鴉。玉人和月摘梅花。
笑捻粉香歸洞戶,更垂簾幕護窗紗。東風寒似夜來些。
色综合久久五月色婷婷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