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詩文網

寺人披見文公

先秦: 左丘明

呂、郤畏逼,將焚公宮而弒晉侯。寺人披請見。公使讓之,且辭焉,曰:“蒲城之役,君命一宿,女即至。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,女為惠公來求殺余,命女三宿,女中宿至。雖有君命何其速也?夫袪猶在,女其行乎!”對曰:“臣謂君之入也,其知之矣。若猶未也,又將及難。君命無二,古之制也。除君之惡,唯力是視。蒲人、狄人、余何有焉?即位,其無蒲、狄乎!齊桓公置射鉤,而使管仲相。君若易之,何辱命焉?行者甚眾,豈唯刑臣?”公見之,以難告。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。己丑晦,公宮火。瑕甥、郤芮不獲公,乃如河上,秦伯誘而殺之。
  呂、郤畏逼,將焚公宮而弒晉侯。寺人披請見。公使讓之,且辭焉,曰:“蒲城之役,君命一宿,女即至。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,女為惠公來求殺余,命女三宿,女中宿至。雖有君命何其速也?夫袪猶在,女其行乎!”對曰:“臣謂君之入也,其知之矣。若猶未也,又將及難。君命無二,古之制也。除君之惡,唯力是視。蒲人、狄人、余何有焉?即位,其無蒲、狄乎!齊桓公置射鉤,而使管仲相。君若易之,何辱命焉?行者甚眾,豈唯刑臣?”公見之,以難告。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。己丑晦,公宮火。瑕甥、郤芮不獲公,乃如河上,秦伯誘而殺之。
  呂甥、郤芮害怕受到威逼,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。寺人披請求進見,文公令人訓斥他,并且拒絕接見,說:“蒲城的戰役,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,你馬上就來了。后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,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,惠公命你三天后趕到,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。雖然有君王的命令,怎么那樣快呢?在蒲城被你斬斷的那只袖口還在。你就走吧!”披回答說:“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,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。如果還沒有懂,恐怕您又要遇到災難。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,這是古代的制度。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,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,盡多大的力量。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,對于我又有什么關系呢?現在您即位為君,難道就不會再發生蒲、狄那樣的事件嗎?從前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,而讓管仲輔佐自己,您如果改變桓公的做法,又何必辱蒙您下驅逐的命令?這樣,要逃走的人就會很多了,豈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?”于是文公接見了披,他把即將發生的叛亂報告了文公。晉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商量應付的辦法。三月的最后一天,晉文公的宮室果然被燒。瑕甥、郤芮沒有捉到文公,于是逃跑到黃河邊上,秦穆公誘他們過河把他們殺了。

譯注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。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  呂、郤畏逼,將焚(fén)公宮而弒(shì)晉侯。寺人披請見。公使讓之,且辭焉,曰:“蒲(pú)城之役,君命一宿,女即至。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(wèi)濱,女為惠公來求殺余,命女三宿,女中宿至。雖有君命何其速也?夫袪(qū)猶在,女其行乎!”對曰:“臣謂君之入也,其知之矣。若猶未也,又將及難。君命無二,古之制也。除君之惡,唯力是視。蒲人、狄人、余何有焉?即位,其無蒲、狄乎!齊桓公置射鉤,而使管仲相。君若易之,何辱命焉?行者甚眾,豈唯刑臣?”公見之,以難告。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。己丑晦(huì),公宮火。瑕(xiá)(shēng)、郤(xì)(ruì)不獲公,乃如河上,秦伯誘而殺之。
  呂、郤:呂即陰飴甥,他的采邑除陰外還有呂今山西霍縣西、瑕今山西臨猗附近,故又稱呂甥、瑕甥。郤即郤芮。二人都是晉惠公、晉懷公的舊臣。畏逼:害怕遭受迫害。弒:古時子殺父,臣殺君為弒。見:謁見。使:派人來到某個地方。讓:斥責。一宿:隔一夜。女:同“汝”,你。田:打獵。中宿:隔兩夜。袪:衣袖。入:回到國內。其:在這里表示推測語氣。之:指為君之道。及難:遭遇災難。唯力是視:即“唯視力”,只看自己力量多大,就盡多大力量。余何有焉:和我有什么關系呢?齊桓公置射鉤:魯莊公年,管仲奉公子糾與齊桓公戰于乾時,管仲曾射中齊桓公革帶上的鉤,后來他投奔齊桓公,齊桓公能聽鮑叔牙勸說,置射鉤之仇而不問,任用其為相。潛:秘密地。誘:誘騙。

譯注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。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  呂、郤畏逼,將焚公宮而弒晉侯。寺人披請見。公使讓之,且辭焉,曰:“蒲城之役,君命一宿,女即至。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,女為惠公來求殺余,命女三宿,女中宿至。雖有君命何其速也?夫袪猶在,女其行乎!”對曰:“臣謂君之入也,其知之矣。若猶未也,又將及難。君命無二,古之制也。除君之惡,唯力是視。蒲人、狄人、余何有焉?即位,其無蒲、狄乎!齊桓公置射鉤,而使管仲相。君若易之,何辱命焉?行者甚眾,豈唯刑臣?”公見之,以難告。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。己丑晦,公宮火。瑕甥、郤芮不獲公,乃如河上,秦伯誘而殺之。

  晉獻公有九子,因聽信寵妾驪姬之讒,改立其子奚齊,而逼死太子申生。申生的弟弟重耳(即晉文公)出奔蒲,獻公命寺人披攻打蒲,重耳越墻而逃,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。晉獻公死,重耳的弟弟夷吾繼位而為惠公,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殺重耳,重耳再逃,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回國為晉文公。又遭惠公舊臣呂、郤謀殺。

  這篇文字寫了寺人披——勃鞮(di)向晉文公提供情報、助其避難平亂的過程。勃鞮應是晉文公的仇敵,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,歷經事件不枚勝數,在不同的過程中,其寬闊的胸襟所展現出的人格力量,和應對事件的謀略所預示的必能振興國家的前景,使各類的人物,在他入主晉國之初,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抉擇。勃鞮就是第一個。他得知叛亂的確切情報,也認定了即使是不以此覲見,晉文公也能夠不計前嫌,最起碼是不會殺了他。事情的進程完全證實了他的預想,也使他決心投靠重耳。這一起個人恩怨的理智處置,為晉文公贏得了時間,使他能夠在緊急的關頭避離,最后借助秦穆公鎮壓了叛軍;也為他隨后一系列穩定政局的策略,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例。文中幾位主人公,即晉文公、勃鞮、秦穆公、呂甥、郤芮,我講《陰飴甥對秦伯》一文時,曾有簡略的介紹,這里,對他們整體的狀況,以及在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,再作一個梗概的說明。

  晉文公,名重耳,是晉獻公的兒子。晉獻公繼位時他已經成人,很有賢名,身邊逐漸聚集起一些賢士輔助。后來晉獻公寵愛驪姬姐妹,準備廢掉太子申生,這也牽涉到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、夷吾,重耳為避開驪姬的讒害,他帶兵離京守備蒲城。申生自殺后,晉獻公派兵討伐蒲城,宦官履鞮——即本文的另一主人公勃鞮——率軍攻入蒲城,并逼迫重耳自殺。危機中重耳逾墻逃命,履鞮去追捕,卻只割斷了重耳的衣袖。重耳逃到母親的娘家狄國,此時他已經四十三歲了。

  五年后晉獻公死,里克殺了驪姬姐妹的兒子奚齊、悼子,要迎接重耳為君,重耳斟酌后謝絕了。于是他們迎接另一位公子夷吾繼位,這就是晉惠公。晉惠公畏懼重耳的名望,又派履鞮帶領壯士潛入狄國刺殺重耳。重耳與謀士趙衰商議,狄國太小很不安全,最重要的是無力輔助他們,決定去投奔齊桓公。重耳與趙衰曾在狄國娶妻,她們是姐妹二人:季隗(kui)和叔隗。辭行時重耳讓其妻耐心等候二十五年,如還不回來任憑其嫁人。季隗說:“這二十五年,我墳上的柏樹也成材了,放心,我等你回來!”

  在齊國,齊桓公厚待重耳一行,并選王室的女子婚配給他,這就是后來的文姜。齊桓公死后,雖然國內戰亂不斷,但后來的國君也很敬重重耳,給予他優厚的款待,重耳又很愛齊女,就不顧齊已無力幫助他的現實,再也不愿離開齊國。齊女大義凜然,規勸重耳:“你是一國的公子,被迫害才來到這里,那么多的賢士為了你奔命。你不想回去,為安逸不能回報他們的苦心,我都為你害羞!現在還不行動,什么時候才能成就大業?”她和趙衰等商議,借機將重耳灌得大醉,放置車上一行人疾駛,待重耳醒來已經出了齊國。重耳大怒仗劍要殺咎犯(另一賢士,重耳的舅舅),咎犯說:“你成了大事,殺了我我也心甘情愿?!敝囟潇o了下來,仍然狠狠地說:“大事若不成,我吃舅舅的肉!”咎犯回答:“要是成不了大事,我的肉是又腥又臊,怎么能吃?”

  一路上,他們途徑衛、曹、宋、鄭等國,有禮遇也有冷落,最后到達楚國。楚成王以諸侯的禮節厚待重耳。過了幾個月,晉太子圉逃出了秦國,秦穆公大怒,下決心迎接重耳以幫助他入主晉國。楚成王為重耳分析了形勢,力促他依靠秦穆公,厚送他赴秦。見到重耳,秦穆公說:“我知道你是急于回國的?!敝囟挖w衰再拜:“我們仰望君王,如同禾苗盼著春雨!”秦穆公送懷贏等五女給重耳,開始重耳不想接受(因為涉及懷公姬圉),謀臣們說:“他的國家都將屬于我們,何況他的妻子!不能只拘小節?!?/p>

  晉惠公死晉懷公繼位。秦穆公發兵送重耳歸晉,晉國的大臣多歡迎重耳,只有晉惠公的寵臣呂甥、郤芮不附。秦軍渡過黃河,圍困令狐,晉軍屯于廬柳對恃。后來由咎犯出面,與秦晉大夫會盟,重耳入晉師、入曲沃、入武宮,逃亡在外十九年,即位為晉文公已六十二歲了。懷公圉逃亡到高粱,被晉文公派人刺殺。

  呂甥、郤芮不愿附和晉文公,謀劃在晉文公還沒有穩住局勢時,率軍焚燒王宮殺重耳。其陰謀被勃鞮得知,于是有了下文:

  呂甥(即陰飴甥,晉惠公、晉懷公的舊臣)和郤芮擔心被害,就準備孤注一擲,焚燒王宮殺死晉侯。這時宮人勃鞮(寺人:即后世所說的宦官,披:即勃鞮,亦稱履鞮)求見晉文公。但是文公派人斥責(讓)他,并推托拒絕相見。來人傳達晉文公的話:“在蒲城那一仗,君王命令所允許的時限是可以過一夜,你(女:古通汝)是當天就趕到了。我跟狄國國君在渭河邊打獵(田,古通畋:tian打獵),你奉惠公命令趕來設計謀殺我,他所允許的時限是可以過三夜,你卻第二天晚上就趕到了。雖然是有君王的命令,可你怎么那樣行動迅速呢?那只衣袖(祛qu)現在我還存著呢,你趕快跑吧(別等到我后悔,那就會殺了你)!”勃鞮回答說:“我以為您進入國內掌權,就已經懂得了作國君的道理了。如果(若)仍然還沒有明了,就還要遭遇災難??!對君王的命令必須要專注,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。為國君除掉他所憎惡的人,執行者只能是全力以赴。至于這人是蒲人還是狄人,和我有什么相干!您現在即國君之位,難道就沒有蒲城、狄國的仇人了嗎?齊桓公能放下被射中帶鉤的恩怨,拜管仲為相,您如果和他不同(不是胸懷寬闊),那何勞您命令(我走開)呢?要走的人還很多,豈止僅僅是我這受過宮刑的臣子吶!”

  于是晉文公接見了他,勃鞮把將發生的災難告訴了文公。晉文公秘密地離開晉國,到王城會見了秦穆公。三月底晉國王宮起火,呂甥(瑕:一說是呂甥的封地邑名,但是他原封地應該是陰邑;另說陰飴甥復姓瑕呂)、郤芮沒有抓到晉文公,就追到黃河邊,秦穆公設計騙其進入王城,撲殺了他們。

  寺人披說服了晉文公,使得國家又避免了一場動亂。晉文公寬闊的胸懷和氣魄,和齊桓公應屬比肩,這是他們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。齊桓公也曾流亡國外,回國即位途中,被管仲箭射帶鉤,及至管仲被押解回來,桓公卻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,拜其為相國,奠定了他稱霸諸侯的人才基礎。重耳即位時所面臨的狀況和齊桓公類似,百廢待興、政局動亂,而且他已經是六十三歲,能用的時間無多。但是磨難賦予了他智慧和經驗,也為他拓展出了博大的容量。在國家和個人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,正是這一切,給了他理智、機遇、靈感、對策和最后的勝利。晉文公開始聽說勃鞮來,動怒但沒有報復,只是勸其逃走——晉文公也是常人,有著人所共有的情感:“別呆在這里了,也許我一會兒越想越恨就殺了你”——胸襟的容量已見端倪,也正是這一表現,才使勃鞮放心了:重耳確是大賢!才講出了一番大道理,才有了后面的故事,晉文公才能涉險無虞。勃鞮的歸附,使得晉文公更加明確了,要振興晉國,必須團結臣民安撫人心穩定政局。秦國的軍隊,可以幫他打下江山,可國家的治理和發展,則只能靠自己了。于是他借助秦穆公殺掉呂甥、郤芮后,立即頒發赦令:在獻公、惠公、懷公時期直至此次叛亂中,晉國官員和其他人等,無論他是否呂郤二人的同黨,對其任何作為一律不咎既往,都仍在原位供職。但是晉國上下還是人心惶惶??上攵?,重耳受盡迫害,在國外流亡十九年,國內的官員大多是反對派。

  這時小吏頭須求見。這個頭須,原是跟隨重耳逃亡的人,管理一應的財物。在重耳離開齊國的時候,他動搖了?,F實明擺著,就憑著這一班人?復國必將是遙遙無期,住在齊國還能安逸溫飽,偏偏要跑出來,真是上賓不當去做流浪漢。于是頭須卷走了財產悄悄回到晉國。使得重耳兩手空空,在曹、宋、鄭國備受折難。頭須在赦令頒發后——他倒是謹慎,不像勃鞮那樣冒險,有赦令在,最少是確保了自己項上的人頭——看出了赦令的成效不佳,就仿效勃鞮來見晉文公,說:“你若繼續信任、使用我,人們就會認定:‘對戰時謀殺他的勃鞮、危難中拋棄他的頭須,國君都能任用,我們還擔心什么呢?’局面就會穩定下來?!睍x文公大喜,就仍然讓頭須為他駕車,也即親兵,出入都和重耳同行止。這在晉國產生了轟動效應。都知道晉文公不計前嫌,胸懷寬闊。使惡意的流言自滅。

  晉文公打開了局面,秦穆公很高興,將文贏送來團聚。重耳在蒲城的兒子姬歡,獻公征剿時躲入民間,其母死難而姬歡幸免。不久也來都城相聚,文贏認他為己子,被晉文公立為太子——就是后來的晉襄公。狄國國君送來季隗,齊國也送來了文姜。晉文公把她們的事情說給文贏,尤其是文姜大義責難和設計,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。文贏十分贊許她們的品德,并堅持讓正位給文姜。開始重耳未答應,文贏請求秦穆公幫助,才最后定了下來。

  “讀史使人明智?!睆臍v來的歷史故事中,我們應該已經讀出應該怎樣對待前年的仇敵。個性化的語言使我們看出了晉文公的寬容大度,捐棄前仇,化敵為友的胸懷。而寺人披又是隨機應變,機智善辯,足智多謀。對于晉文公,以前自己的攻打對象能夠毫無保留的訴說自己所知的情報,體現了待人的真誠,是何等的為人境界!文章雖然不長,但是精簡的筆墨描繪將來龍去脈得淋漓盡致,令人嘆服。

賞析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。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譯文及注釋

譯文
  呂甥、郤芮害怕受到威逼,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。寺人披請求進見,文公令人訓斥他,并且拒絕接見,說:“蒲城的戰役,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,你馬上就來了。后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,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,惠公命你三天后趕到,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。雖然有君王的命令,怎么那樣快呢?在蒲城被你斬斷的那只袖口還在。你就走吧!”披回答說:“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,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。如果還沒有懂,恐怕您又要遇到災難。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,這是古代的制度。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,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,盡多大的力量。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,對于我又有什么關系呢?現在您即位為君,難道就不

賞析

  晉獻公有九子,因聽信寵妾驪姬之讒,改立其子奚齊,而逼死太子申生。申生的弟弟重耳(即晉文公)出奔蒲,獻公命寺人披攻打蒲,重耳越墻而逃,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。晉獻公死,重耳的弟弟夷吾繼位而為惠公,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殺重耳,重耳再逃,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回國為晉文公。又遭惠公舊臣呂、郤謀殺。

  這篇文字寫了寺人披——勃鞮(di)向晉文公提供情報、助其避難平亂的過程。勃鞮應是晉文公的仇敵,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,歷經事件不枚勝數,在不同的過程中,其寬闊的胸襟所展現出的人格力量,和應對事件的謀略所預示的必能振興國家的前景,使各類的人物,在他入主晉國之初,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抉擇。勃鞮就是

左丘明

左丘明

丘明(姓姜,氏丘,名明),華夏人,生于前502年,死于前422年,享年80歲。丘穆公呂印的后代。本名丘明,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,故在姓前添“左”字,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,世稱“左丘明”,后為魯國太史 。左氏世為魯國太史,至丘明則約與孔子(前551-479)同時,而年輩稍晚。他是當時著名史家、學者與思想家,著有《春秋左氏傳》、《國語》等。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《春秋左氏傳》與《國語》二書。左氏家族世為太史,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“如周,觀書于周史”,故熟悉諸國史事,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。

猜您喜歡

織婦嘆

宋代: 戴復古

春蠶成絲復成絹,養得夏蠶重剝繭。
絹未脫軸擬輸官,絲未落車圖贖典。
一春一夏為蠶忙,織婦布衣仍布裳。
有布得著猶自可,今年無麻愁殺我。

胡無人行

南北朝: 吳均

劍頭利如芒,恒持照眼光。
鐵騎追驍虜,金羈討黠羌。
高秋八九月,胡地早風霜。
男兒不惜死,破膽與君嘗。

西江月·四壁空圍恨玉

宋代:張良臣

四壁空圍恨玉,十香淺捻啼綃。殷云度雨井桐凋。雁雁無書又到。
別后釵分燕尾,病馀鏡減鸞腰。蠻江豆蔻影連梢。不道參橫易曉。

賈客詞

唐代:劉駕

賈客燈下起,猶言發已遲。
高山有疾路,暗行終不疑。
寇盜伏其路,猛獸來相追。
金玉四散去,空囊委路岐。
揚州有大宅,白骨無地歸。
少婦當此日,對鏡弄花枝。

五人墓碑記

明代: 張溥

  五人者,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,激于義而死焉者也。至于今,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,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;且立石于其墓之門,以旌其所為。嗚呼,亦盛矣哉!

  夫五人之死,去今之墓而葬焉,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。夫十有一月之中,凡富貴之子,慷慨得志之徒,其疾病而死,死而湮沒不足道者,亦已眾矣;況草野之無聞者歟?獨五人之皦皦,何也?

 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丙寅三月之望。吾社之行為士先者,為之聲義,斂貲財以送其行,哭聲震動天地。緹騎按劍而前,問:“誰為哀者?”眾不能堪,抶而仆之。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,公之逮所由使也;吳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厲聲以呵,則噪而相逐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。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,按誅五人,曰顏佩韋、楊念如、馬杰、沈揚、周文元,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。

  然五人之當刑也,意氣揚揚,呼中丞之名而詈之,談笑以死。斷頭置城上,顏色不少變。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,買五人之脰而函之,卒與尸合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。

  嗟乎!大閹之亂,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,四海之大,有幾人歟?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,素不聞詩書之訓,激昂大義,蹈死不顧,亦曷故哉?且矯詔紛出,鉤黨之捕遍于天下,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,不敢復有株治;大閹亦逡巡畏義,非常之謀難于猝發,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,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。

  由是觀之,則今之高爵顯位,一旦抵罪,或脫身以逃,不能容于遠近,而又有剪發杜門,佯狂不知所之者,其辱人賤行,視五人之死,輕重固何如哉?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,贈謚褒美,顯榮于身后;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,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,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,斯固百世之遇也。不然,令五人者保其首領,以老于戶牖之下,則盡其天年,人皆得以隸使之,安能屈豪杰之流,扼腕墓道,發其志士之悲哉?故余與同社諸君子,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,而為之記,亦以明死生之大,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。

  賢士大夫者,冏卿因之吳公,太史文起文公、孟長姚公也。

色综合久久五月色婷婷 - 视频 - 在线观看 - 电影影院 - 品赏网